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>創(chuàng)意策劃>廣告評論>詳細內容
消費社會背景下的廣告文化批判(5)
作者:佚名 時間:2002-9-12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注釋:
[1]王寧:《消費與認同——對消費社會學的一個分析框架的探索 》,《社會學研究》2001年第1期。
[2](法)讓·波德里亞:《消費社會》,南京大學出版社,2001年版前言。
[3]劉建明主編:《宣傳輿論學大辭典》,經濟日報出版社,1993年版,33頁。
[4]盛寧:《鮑德里亞·后現代·社會解剖學》,《讀書》1996年第8期。
[5](英)弗蘭克·莫特:《消費文化——20世紀后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》,南京大學出版社,2001年版,3頁。
[6]姚大志:《現代之后:20世紀晚期西方哲學》,東方出版社,2000年版,308頁。
[7]曠新年:《作為文化想象的大眾》,《讀書》1997年第2期。
[8]王彬:《大眾文化對青少年一代的影響》,《青少年導刊》2001年第3期。
[9](澳)馬爾科姆·沃特斯:《現代社會學理論》,華夏出版社,2000年版,219~220頁。
[10]盛寧:《鮑德里亞·后現代·社會解剖學》,《讀書》1996年第8期。
[11]柯志明:《消費文化:一種致命的迷惑與宰割》,(http://www.cc.org.cn/wencui/010618200/0106182016.htm)(世紀中國網)。
[12]柯志明:《消費文化:一種致命的迷惑與宰割》。
[13]陸揚、王毅:《大眾文化與傳媒》,上海三聯書店,2000年版,49頁。
[14]朱立言:《哲學與當代文化》,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1998年版,50頁。
[15]陸揚、王毅:《大眾文化與傳媒》,上海三聯書店,2000年版,50頁。
[16]潘惠德:《感性消費與廣告形態(tài)》,《中國廣告》2001年第4期。
[17]楊隨實:《感性消費及其廣告策略》,《廣告大觀》2001年第10期。
[18](法)讓·波德里亞:《消費社會》,6頁。
[19](法)讓·波德里亞:《消費社會》,6頁。
[20]Friedman Jonathan 1994,Cultural Identity& Global process. london:sage.
[21](美)卡普洛:《美國社會發(fā)展趨勢》,商務印書館,1997年版,35頁。
[22]周憲:《崎嶇的思路》,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0年版,113頁。
[23]金元浦:《時尚的波浪線》,《人民日報海外版》2000年1月29日第10版。
[24]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交流問題研究委員會: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》,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,1982年版。
[25]王春泉:《廣告文化論》,西安出版社,1998年版,37頁。
[26]盛寧:《鮑德里亞·后現代·社會解剖學》,114~115頁。
[27]Jean Baudrillard: Revenge of The Crystal, Lodon, photo press,1990.
[28]呂尚彬:《廣告?zhèn)鞑サ南麡O功能》,《蘭州大學報·社科版》2001年第5期。
[29]盛寧:《鮑德里亞·后現代·社會解剖學》,讀書1996年第8期。
[30]〔英〕羅賓·科恩、保羅·肯尼迪:《全球社會學》,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,2001年版,349~350頁。
[31]熊江衛(wèi):《廣告的“七重罪”——當代廣告文化審視》,《廣告大觀》2001年第8期。[32]〔美〕弗雷德里克·詹姆遜:《文化轉向》,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0年版,3頁 。
[33](英)湯林森:《文化帝國主義》,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9年版,119頁。
[34](美)梅爾文·L·德弗勒、埃雷特·E·尼斯:《大眾傳播通論》,華夏出版社,19 89年,471頁。
[35](加)埃里克·麥克盧漢、弗蘭克·秦格龍:《麥克盧漢精粹》,南京學出版社,20 00年版,38頁。
[36](法)讓·波德里亞:《消費社會》,136~137頁。
[37]李彬:《傳播學引論》,新華出版社,1993年版,134~141頁。
[38](法)讓·波德里亞:《消費社會》,130頁。
[39](法)讓·波德里亞:《消費社會》,136~137頁 。